你想看的他们都在这了
在美丽的华师校园里,
有着这样的一些团队,他们
尊师爱生好、教学相长好、
同学互助好、团队发展好,
他们就是华南师范大学
第一届研究生“四好”导学团队候选团队,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风采吧!
01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学科教学(思政)团队由刘石成副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硕士生8名。团队秉持“专业、专心、专注”之信条,专心课堂、专注研究。具体而言:一,崇真弘道,育时代新人。探研究之理,悟教学之道,明发展轨迹,求善至美、立德立志。二,涵泳工夫,品教学兴味。以导促学,传授研究方法、共商研究框架,搭建学习“脚手架”。三,齐力耕耘,奏温暖和弦。学长引路,举办专题分享会、科研写作指导;同门结对,齐科研、互探讨,共探学术深溪。四,慎思笃行,结发展硕果。导师与团队成员合作撰写的24篇研究成果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发表,其中5篇为人大复印刊全文转载;所指导的团队学生多次在国家和省级教学竞赛中拔得头筹;团队近年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力量,于深圳、广州等地示范性学校任教。
02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思余政治学园团队由阮思余副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基层治理和田野政治学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9名,硕士生8名。他们以“坐得住冷板凳,行走于田野间”为行动指南,努力打造“紧跟理论前沿、潜心阅读研讨,扎根中国经验、深度研究思考”的特色导学团队。
这是一支“爱研究能调研”的团队。他们的足迹经常留在广大村庄社区、南粤乡村社会。
这是一支“爱学习能研讨”的团队。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南粤政治学论坛、学与思读书会等专业学习平台。
这是一支“有活力有实力”的团队。他们的声音经常响彻各大学术论坛、各个专业竞赛、各项实践比赛的现场。
这是一支“很上进求先进”的团队。他们的奖章广泛涵盖教育领域、国有企业,还有武装部队。
这是一支“有责任人引路人”的团队。他们的导师始终肩负起第一责任人的使命,努力当好团队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03
法学院
本导学团队是由张永忠教授及十四名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队伍。张永忠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获第二届“广东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称号。其长期从事经济法、信息通信法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已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经济法学家》等书刊转载。他积极投身广东法治实践,表现突出,在参与广东科学立法与民主立法方面,积极参与广东省地方立法论证及立法后评估工作,担任广东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具备丰富的经济法学领域知识储备和专业的立法评估工作经验。
团队内十四名硕士研究生勤奋向学,成果斐然。其中沈志诚、赵丹阳以及陈俊儒荣获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多位同学获硕士一等奖学金。团队成员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及学术会议,并取得优异成绩。
04
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广东省唯一的本科-硕士-博士完备的学前教育育人重地。由蔡黎曼教授和杨宁教授组成的导师团队秉持华师校训精神,是一支德才兼备、守正创新、包容大度的队伍。团队多年潜心学前儿童音乐心理与教育、学前儿童艺术创意与思维发展、学前儿童运动发展与干预、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长期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问题,扎根幼儿教育实践,主持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 10 余项并取得丰硕成果,出版著作11 部,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获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近3年指导研究生在《Early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Frontiers in Psychology 》《学前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等国内外SSCI、CSSCI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2篇。导师团队自2002年以来共培养品学兼优的硕士毕业生132名,在读研究生35名。学生坚持“思想领先、学业优先、科研率先、实践争先”的四先精神,在高校、中高职、幼儿园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等工作,为我省乃至华南地区学前教育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05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智慧学习与创新团队,主导师为詹泽慧教授,协同指导导师为钟柏昌教授和刘繁华副教授,团队定位为创新型+学术型,发展理念是通过集思广益、协作互助来不断实现团队的创新发展。团队现培养在读研究生:博士生2名,硕士生20名,主要研究方向为STEAM教育、在线教育、学习分析、编程与机器人教育、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等。
团队以科研项目与教学实践相辅为主线,既重视对学术前沿的探索(仰望星空),发表诸多学术论文的同时,也强调深入一线的实践(脚踏实地),积极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开展教学实践,即有机融合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申请发明专利、达成公司合作、前往中小学调研参与实践等,通过个性化、专业化培养,每个人都能得到导师个性化的指导,拥有学习、成长与出彩的可能。
此外,团结向上、能力过硬是团队的日常气质;学习研讨、群策群力是团队的日常风貌以及团建娱乐、唱歌干饭是团队的日常快乐,文能挥笔文采飞扬,武能在运动场上挥洒汗水,一起收获自我和团体的成长。
06
文学院
清代文学与大湾区文化底蕴发掘及研究团队由蒋寅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清代诗文研究、清代文论研究、戏曲说唱文学研究、大湾区文化底蕴发掘等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9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54名。
近年,清代文学与大湾区文化底蕴发掘及研究团队响应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部署,有意识地加强了大湾区文化底蕴的发掘与研究,先后有计划地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开展基础性的考证、研究,与大湾区文学、文化研究等工作,在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团队建设的步伐,以形成自己既有学术优势又有学术特色的创新团队。该团队注重将团队建设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引导访问学者、博士后和研究生选择清代文学和大湾区文化研究作为研究选题,已产生一批有价值的基础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批研究型人才,该团队已在清代文学,尤其是大湾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脱颖而出,在学术界占据一定的优势,为提升本学科的学术地位、扩大本学科的影响力贡献一份力量。
07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一起学术 一起high”研究生团队由黄丽燕教授领衔,主要从事语言测试及二语习得领域研究。现有博士生3名,硕士生19名。
该团队以严谨规范的团队纪律为基础,师生沟通密切、互促相长,同门友爱和睦、其乐融融。热爱学术、从学术中寻找快乐是该团队的共同追求。每周例行读书会是他们共同进步、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对学科领域热门话题、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专题研讨是他们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关键途径。团队成员严格落实导师给予的针对性指导,严于律己、互相监督、积极合作,在教、学、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2人在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及三等奖,6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以及全国示范学位论文,16人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文,其中7人以第一作者在SSCI、EI收录期刊、语言测试及英语教育高影响力期刊发文。
08
音乐学院
舞研部落团队由王海英教授领衔,由王艺波副教授、曾明慧副教授、刘妍副教授、赵纯基老师组成导师团队,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岭南传统舞蹈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古典舞、校园美育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合作导师4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8名。
舞研部落是一支“理论+实践+教学并重”、“有技艺·有理论·有思想·有教学”的四有好团队。团队在王海英的带领下,以“以舞育人·传承岭南”为使命,发挥传帮带精神,从第一届硕士生开始,建立团队成员档案,记录每一位成员的成长轨迹与发展;“博-硕”联通协同,继续深造的博士和工作后的硕士定期为在校生分享经验,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了方向性引领。在岭南文化传承上,团队以“广东省美育浸润计划”为契机,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团队中的每一位研究生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到中小学中扮演“传习者”的角色,在中小学教授岭南民间传统舞蹈课程,为广东省舞蹈美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09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西南工作室团队由巩冰副教授领导,主要从事雕塑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并兼任新媒体摄影艺术与理论研究方向。该团队现有硕士导师1名,助理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8名。
美术学院西南工作室团队着眼于国内外艺术发展,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在雕塑艺术研究方向中专精于铸铜工艺精细加工、3D打印技术与石雕创作的结合应用、“石湾公仔”传统陶艺文化研究、超轻黏土的创作等;并在摄影艺术研究方向,进行传统暗房工艺研究以及当代数码摄影艺术研究。全体师生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通过对教学过程的不断思考与改革,研究生教学体系日益完善,为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尽心尽力。导学团队亦在巩冰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创作作品参加并入选全国各地艺术展览与赛事,收获诸多国家级、省级奖项。
10
历史文化学院
肖自力教授多年来潜心于教学和科研。共指导63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1名博士后。在读有硕士生12人,博士生3人。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委托项目、省理论粤军重大项目、广东党史研究重大项目等。成果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依托导师精心指导、较为丰富的项目资源及团队协同作战的效能,研究生团队围绕广东抗战史、民国政治史、党史党建等研究领域共发表论文31篇,获国家奖学金7人,校优秀毕业生2人,省优秀研究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优秀共青团员、校研究生“十佳”论文各1人。毕业去向包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等读博,到安徽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任教;到深圳中学等中学任教,到华南农业大学、惠州学院等任辅导员,到深圳文史馆、广州农讲所、辛亥革命纪念馆等任职。
11
数学科学学院
机器学习与最优化计算团队由叶颀教授领衔,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2名和硕士生22名。本团队以机器学习的数学理论为主要研究目标,并推动相关算法在教育大数据和医疗大数据中的应用,为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提供原创性研究方法,例如稀疏机器学习方法等。
本团队分成三个小组:理论研究组,医学应用组和教育应用组。理论研究组主要研究机器学习与最优化计算的数学理论,并为医学应用组和教育应用组提供数学理论支持。医学应用组在图像处理与配准算法开展研究,并在胰腺癌影像数据集中开展应用。教育应用组主要在中小学课堂收集教育数据,并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处理和挖掘。其他导师和专家顾问对以上三个小组进行理论指导。本团队分工明确,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在理论和应用上开展研究,发表一些论文和申请一些软件著作权,并和其他学校的团队开展合作。
12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新型能源和环境材料导学团队由侯贤华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新型能源电极材料的研究及其在集成储能和动力电池方面的产业化应用、从事新型环境材料的研究及其在离子分离和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该研究团队现有导师4名,正高级2名,副高级2名,各类在读研究生近四十人,包括博士后3名,博士生9名,硕士生25名,外籍学生3名。
该导学团队崇德向善,学生虚心聆听导师的教诲,努力学习,专心科研,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师爱生如子,为人师表、作风正派,严慈相济,尽心指导,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团队效仿公司化运行管理,具备完整的6S管理制度。同学间相处融洽,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团队整体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年均较高的科研成果产出,发表一区论文30篇,成果转让130万。9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创新奖。
13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追光者团队由邓冬梅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光场调控、传输及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博士生2名,硕士生14名。
在追光者团队中,研究生们努力学习,专心科研。导师作风正派,严慈相济,与学生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导师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生们能够认真向导师学习,经常与导师互动交流。同学间相处融洽,团结友善。团队管理制度规范健全,具备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和团队互动氛围。近三年来,共有4名硕士研究生(2016级陈星宇,2017级孙超,2018级甄蔚銘和高明盛)和1名博士研究生(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丽萍)获得国家奖学金。此外2018级博士研究生张丽萍获得广东省优秀学生。
14
化学学院
Solomon团队由邓峰副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化学教师教育(PCK/TPACK)、课程教学、核心素养、基本观念、学科理解、科学认识论及考试评价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名,硕士生38名。
Solomon团队就像是化学原电池。导师是负极,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电子(知识),学生是正极,团队内有明确的组织分工,在学术氛围里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大家均是学科教学或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专业,怀揣教育情怀,立德树人的共同理念是师生之间联通的“外电路”。在团队中,组会研讨,外出交流学习,解决学术问题,模拟教学磨课……大家同向而行,在老师教导下脚踏实地、堪为师表,“以研促教,交流互进”搭建起团队的“内电路”,Solomon是一个Team,更是一个Family,老师是团队的大家长,秉持教育初心,深耕化学教育,实现教学相长,对外输出稳定的“学术电流”,点亮属于团队的那盏化学教育灯火。
15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地理教育研究团队由陶伟教授领衔,是一个集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团队。目前主要从事社会文化地理、儿童地理、城市形态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3名,博士生5名,硕士生27名。
团队近三年来发展趋势可期,共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3项校级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和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项目,发表SSCI/CSSCI论文50余篇。其中陶伟教授已有13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并于2017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颁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一级学科排行榜,2021年入选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知网-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旅游论文学术影响力TOP100”名单。王敏副教授、陈淳副研究员分别有3篇、1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团队教师在教书育人、科研创新、服务于国家需求上以身作则,不断进取,取得了较为优异的科研业绩和育人成果,深受广大师生好评。
16
生命科学学院
虫虫特工队团队由李胜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昆虫变态发育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2名,博士生6名,硕士生27名。
整个团队研究都围绕着昆虫变态发育这个核心,对此,团队内部定期召开组会,轮流汇报最新课题进度,对我们都是很好的锻炼,大家都会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当某个成员的研究遇到瓶颈时,团队成员间会互相分享想法,交流个人经验,共同促成问题的解决。
看着团队从初创时的几个人到逐渐壮大,李胜的初心都从未改变,他期待自己用心打造的“虫虫特工队”能继续潜心在昆虫研究之路上,不断探寻和解锁新的生命密码,利昆虫之所长,助力人类健康。同时,他也希望能给学校传递一股正能量,鼓舞更多优秀的团队打造华师品牌,一起推动整个学校的发展。
17
计算机学院
数据智能团队(SCHOLAT LAB)由汤庸教授为主导,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培养真才实学人才、实现真实社会服务理想为一体的创新团队。团队目前有导师8名,其中正高职称导师3位,副高职称导师5位,2位博士后和43位研究生。
在汤庸教授的带领下,团队围绕着教育大数据展开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203篇,获得专利授权104项。团队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多名成员赴国内外一流大学深造,其中,Aftab Akram获华南师范大学首届“十佳国际学生”光荣称号,林荣华获得第13届HCC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团队研究生党支部在2020年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在疫情期间,团队围绕“学者网”平台开展教育服务和社会服务,获得了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秉承着“培养真才实学人才,实现真实服务社会理想”的5R教学理念,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大批毕业生已经成长为学术骨干和行业精英。
18
旅游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蔡晓梅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团队是华南文化地理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一份子,是一支致力于旅游和社会文化地理跨学科研究的团队。团队由蔡晓梅教授带领,现有3名博士生,15名硕士研究生,其中9位全日制在校研究生,6位MTA。
团队秉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研态度,力求在旅游与社会文化地理领域锐意创新,以跨学科、前瞻性的科研思维为旅游管理学科贡献出团队的微薄之力,主要研究方向有旅游发展与文化政治、饮食文化与酒店管理、流动性与城乡发展。2016-2021年期间,蔡晓梅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研项目7个。团队注重营造“师生关系一家亲”的氛围,师生通过召开定期读书会、家庭聚会、外出聚餐等多样化的方式,在日常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教学相长,增进彼此情感交流。
19
心理学院
“语见明门”团队由王瑞明教授带领,包含2位博士后、6位博士生及19名全日制硕士生。在“怀无相之心,行君子之道,自然中求进取”的精神指引下,导师以行育人,以行导人,耐心细致,成员之间协同互助,氛围融洽。
近五年来,团队发表SSCI/SCI/CSSCI论文三十余篇(包括国际一区的T级论文10余篇,国内T级论文4篇),出版教材专著5部,团队主持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团队导师获中宣部首届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首批青年珠江学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等荣誉。团队研究生获国家级、省级和院级以上科研立项资助人数过半,博士和学硕都能在SSCI/SCI/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多人获国家奖学金,以及国家级和省级创业比赛大奖。
20
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
Happy forest buddies团队由高兴森教授领衔,主要使用多功能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功能氧化物薄膜及纳米结构的微观物理性能,及其在信息存储器件领域中的应用。该团队现有导师5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31名。
Happy forest buddies 团队气氛融洽,导师师德师风高尚,教书育人成果显著。秉求真初心,攀科研之巅;怀慈父之情,育栋梁之才。学生尊重师长,崇德向善,虚心聆听老师的教诲,努力学习,专心科研,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团队于2019年承办了《2019先进功能材料与原子力显微技术国际研讨会暨中国硅酸盐学会微纳技术分会理事年会》会议,高兴森教授为大会主席。团队每年还承办先进材料所的年终汇报,来对各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进行进一步的指导。此外团队每年举办一次面对全校的微观摄影展,让研究生在科研之余也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1
脑科学与康复医学研究院
王金辉教授系国家优青,其领导的团队致力于人脑连接网络的前沿脑科学事业,共主持参与1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团队近年来在Biol. Psychiatr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3篇入选封面论文、ESI Top 1%高被引论文。这支具有年轻活力和超强凝聚力的团队包含研究助理、在读博士及硕士十余人,遵循着导师调控、分级指导、以大助小、互享经验的培养方法,秉承着热忠科研、自愿加班、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习惯理念。
安排学术会议、鼓励参加培训、善于循循善诱,旨在精益求精的导师让团队的科研更上一层楼;经验倾囊互授、积极讨论问题、齐心协力钻研、生活平等互助的氛围让成员的内心多加一丝暖;每周球馆运动、每月丰厚劳务、不定期的聚餐、每年出游团建的福利让团队的生活再添一缕光。
22
职业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教育学导学团队”是由职业教育学院现任院长刘志文教授领衔,与李娅玲教授、卢勃教授、宋春燕副教授组成导师组的一支优秀导学团队,主要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学方向的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团队在传授学生学术理论、研究方法,提升学术能力的过程中,特别注重教学相长、团结互助。除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启发思考外,学术例会是刘志文教授“传道、授业、解惑”的固定时间。在学术例会上,师生共同探讨教育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社会现实问题等,刘志文教授要求学生每月至少读一本人文社科经典著作并在学术例会上汇报讨论,提升思辨能力。刘志文教授潜心教学、循循善诱,利用学术研究这个媒介让学生懂得如何思考、如何面对挫折,习得为人处世的智慧。
23
环境学院
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团队由应光国教授领衔,主要从事水土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11名,博士生8名,硕士生37名。
团队导师成员学术功底扎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关爱学生,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构建“导师负责+团队支持+课题驱动”的育人新模式。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出色完成了野外采样、公共实验和课题研究等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为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入选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5%作出了突出贡献。与此同时,团队在应光国教授的带领下,绘制的首份抗生素全国污染地图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为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效支撑。
24
教师教育学部
左璜及其研究生团队由左璜副研究员领衔,主要从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论、核心价值观教育、学习心理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师德养成与班级管理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 1 名,博士生 1 名,硕士生 9 名。
左璜老师科研团队名为“熙智家族”,意为启迪智慧。左璜老师强调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在教学中,坚持针对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指导,在项目式学习中提升团队成员科研素养;团队成员和谐友好,互助成长,在左璜老师的指导下艰苦奋斗、严谨治学。
团队坚持整合思维,多点开花,承担了多项纵向、横向课题,师生合作在cssci及其他教育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一等奖学金。
25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
科技哲学团队由范冬萍教授领衔,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51人。科技哲学导师团队科研实力强、国内影响大。正在承担2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十几项省部级项目,获得两次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科技哲学研究的“南方高地”。研究生培养模式有特色、有创新。在硕士—博士培养中,坚持以生为本,协同育人。形成了一种跨学科、国际化、综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导学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培养和提升。许多毕业生成为政府部门、高校等行业的杰出人才,在读研究生能够发表高水平论文并获得多项学校奖励。
SUMMER
好/文/推/荐
学党史 颂百年 | 国文学子邀你品毛泽东诗词,忆长征精神
第四届“时代中国杯”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
关于评选表彰“优秀研究生会”、“优秀研究生会指导老师”的通知
文案 | 各导学团 阮诗凝
图片 | 各导学团
排版 | 阮诗凝 张曦煜
封面图片 | 阮诗凝
责任编辑 | 吴志亮
初审 | 张忠伟 李殷谊
复审 | 张思慧 鲍学峰
终审 | 向 娟 张 杰